从辅助驾驶到无人驾驶:你的下一辆车需要哪些智驾功能

   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,汽车正从单纯的交通工具演变为融合感知、决策、控制的移动智能终端。从辅助驾驶(ADAS)到无人驾驶(L4-L5级自动驾驶)的跃迁,不仅需要硬件的迭代升级,更依赖软件算法与用户体验的协同进化。

 

 

基础安全功能 L2+

‍‍‍‍‍全速域自适应巡航(ACC)与自动紧急制动(AEB)是底线要求

 

   ACC需覆盖0-150km/h全速段,AEB需能识别行人/自行车,夜间场景识别率需超90%。车道居中保持(LCC)需结合高精地图实现弯道自适应,避免“画龙”现象。IIHS数据显示,AEB可降低50%追尾事故,这类功能应成为所有智能车的标配。

 

 

高阶辅助驾驶L3

高速领航辅助(NOA)和城市领航(NCP)是差异化关键

 

   高速NOA需支持自动变道、匝道汇入/驶出,城市NCP则需攻克无保护左转、红绿灯识别等难题。硬件上需激光雷达(如小鹏G9)+高算力芯片(>200TOPS)支撑,软件需依赖BEV感知+Transformer大模型。记忆泊车(HPP)需支持跨楼层、窄车位(车宽+0.8m)等场景,华为ADS 2.0已实现1km内自动泊入/驶出。

 

 

无人驾驶预备技术L4

城区无图导航是技术制高点,特斯拉“端到端大模型”和

国内“BEV+Transformer”路线各有优劣

 

   前者依赖海量数据训练,后者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时建图。V2X车路协同可获取超视距信息,无锡试点显示其能将事故响应时间缩短至300ms。冗余系统方面,双Orin芯片、双转向电机(如蔚来ET7)是硬件基础,软件需具备故障诊断隔离能力,确保单点失效不引发事故。

 

 

用户体验增值功能

 

   智能交互座舱需支持多模态交互(语音+手势+眼神),理想L9的“任务大师”已实现深度个性化服务。OTA能力决定功能上限,从能耗优化(如降低10%)到新增城市NOA,均需通过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。AR-HUD可投影导航信息至前挡风玻璃,但成本较高,适合高端车型。

 

 

 

从辅助驾驶到无人驾驶,技术演进呈现“感知升级→决策优化→控制冗余→生态协同”的路径。当前选购建议:

  1. 优先安全功能:AEB、LCC需覆盖全场景;

  2. 关注硬件冗余:双计算平台、双电机确保失效安全;

  3. 预留升级空间:选择支持OTA、预埋激光雷达接口的车型。

未来3-5年,随着L3级法规落地与车路协同推进,智驾功能将从“辅助工具”进化为“驾驶主体”,重新定义人与车的交互关系。

首页    从辅助驾驶到无人驾驶:你的下一辆车需要哪些智驾功能